自动驾驶的未来:智能网联汽车法规解读

自动驾驶的未来:智能网联汽车法规解读

Read Time: 0 Minutes

立足于自动驾驶领域,中国首部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《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》于2022年正式颁布实施,是新兴行业立法的突破性尝试。那么,该管理条例的出台具有何种意义?是否界定了哪些具体概念?对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,又有怎样的具体影响?

针对这些主题,GLG 格理集团邀请到专家团成员,前第一汽车制造厂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林革先生,对该法规进行了梳理解读。以下为活动内容摘要。


Q1:该管理条例的发布有何意义?如何看待其规定内容?

林革:深圳是中国首个发布相关法规的城市,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、整车的生产企业较密集,高科技企业多,人员素质高;深圳还曾考虑出台比较超前激进的交通规则,在人为全责情况下,车辆可以不负责任,只是在司法实践中又往回缩了。总要有吃“第一个螃蟹”的人——国外不同地区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法规,而深圳人大作为地方法规示范性引领,估计也是在积极探索司法实践和主权、伦理方面的关系问题如有成功经验,可能会纳入《交通法》,在全国逐步推广。

在规定内容方面,我认为一些名词解释和专业术语的量化定义还不够细致,可能会产生歧义。法律问题尽量不要有定性的概述,而是有定量的描述,这样在司法实践中才比较容易判定责任。比如,L1、L4、L5 的全部内涵和量化标准,需要有非常详细的后台支撑文件。在整个的条文规定里可以单独有一章,有某个专业术语就先大致解释,再专业解释,囊括相关的文章、其他的法规条款、参见的标准和规定,类似论文的后记,要注明参考文献以及数据来源。

Q2:自动驾驶是否有明确定义?如何界定其交通事故的责任权限?

林革:从字面看,当前规定里的自动驾驶定义和责任权限界定都不够完整,除非有后台文件支撑。比如 L3 的解释,在开放空间,车上驾驶员位置必须得有人,然后在特定的条件下,可以自动驾驶。这个特定的条件是什么条件?边界条件具体应该满足什么情况?另外,人是否可以松手,离开方向盘,能否溜号。同时要考虑到类似闯黄灯的情况,没产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轻微违法,是否追责;而万一黄灯造成前车紧急制动,后车太近而发生了追尾,责任如何划分。当然,该规定面世的初衷可能是为先出台一个东西,然后在执行过程中持续改进,同时促进自动驾驶汽车的算法不断完善补充。

此外,保险公司在责权界定方面也需注意。自动驾驶的商业险应该有特殊条款,保费要增加,其理赔条款恐怕要做得更细,当然也要和生产厂家之间达成某种妥协,否则,厂家的研发成本、优化投入及创新动力恐怕要受到掣肘。自动驾驶技术上,不管是信号采集、算法和执行机构,都还需很多持续性改进,特别是算法、策略设定和策略框架的规定,这里面有很多要推敲的细节。

Q3:该条例对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运营有哪些影响?

林革:我认为促进商业化可能就是条例出台的初衷,比如先利用公交和出租车进行一段时间的司法实践,然后逐步扩大到家庭用车或私人用车。

首先,公交车在开放空间是用封闭规定路线,不像私人车,行车路线复杂多变,其相关控制空间的交通规律比较容易得到统计大数据。其次,出租车是公司化管理,驾驶人员的职业操守比普通人规范一些,一旦出现司法问题,解决起来比较容易。这些开放空间、开放社会的场景要简单一些。

而到消费者用车上,造车企业卖私人自动驾驶车的风险,要比卖给出租车公司的风险大。在服务和驾驶培训上,应该比卖普通传统车更尽心。所以,逐步投向市场时,其销售策略上需要提供保姆式服务,或者叫园丁人服务,其售价也会高一些。

另外,我认为市场的放量应是逐步放开。很多国内外厂家的技术目前已准备完毕,在准入的过程当中,要明确是否事先在示范路上,以及能否应对相关的审核。短期内,驾驶员的心理准备也没做好建设,交通事故量也可能因此上升。这个条例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司法条文,有很多不确定因素,在实践中要不断去磨合,才能产生一些具体的、时效性的成果。


关于作者

林革先生,自 1982 年至 2019 4 月担任第一汽车制造厂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,目前处于退休状态。该制造厂是中国汽车、卡车和公共汽车行业的领先企业,与奥迪 AG、福特汽车、现代企业、马自达、丰田和沃尔沃均有协作关系。林先生自加入公司以来,主要负责技术开发、汽车产品研究和项目管理,也负责多项品牌合作(红旗、奔腾等)。从 2009 年开始,担任中国汽车协会科技开发部的经理,主要负责技术研发。林先生对整车总布置、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行业等领域,均具有深刻认识。


GLG 格理集团致力于打造全球知识平台,为需要专业洞见的商业决策者匹配具有一手经验的行业专家,助力他们以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做出决策。本文作者曾参与 GLG 格理集团关于“中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解读”的洞见访谈。如果您想与包括林革在内的 GLG 专家库约 100 万专家中的任何一位交谈,请与我们联系

*以上分析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,格理集团不予置评或背书,并不负责文章中所涉观点的真实性、关联性或完整性。

订阅 GLG 洞见趋势月度专栏

输入您的电子邮件,接收我们的月度通讯,获取来自全球约 100 万名 GLG 专家团成员的专业洞见。

订阅 GLG 洞见趋势月度专栏

输入您的电子邮件,接收我们的月度通讯,获取来自全球约 100 万名 GLG 专家团成员的专业洞见。